水陆交通
来源:陈村人民政府      作者:陈村人民政府       发布日期:2017-05-22
分享至:

    陈村作为珠三角关键的水陆交通连接点,一直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水上交通枢纽的地位,故渡口棋布,桥梁众多,陆路纵横,共同构成水陆网络发达通畅的地带。 水路交通
    因陈村镇河汊纵横,码头众多,往来船只都可顺利到达各处,因此,行走在大小河道上的船只成为最为繁忙的交通工具。当时的小蓬艇、渡江木船、花尾渡,吉祥电船,平安渡、街艇等穿梭不停,日夜运货载客。巡城马则往来广州、香港、澳门之间,为人们代购货物,传达信件,如同今天的邮件快递,而新圩炮台脚码头,碧江码头、勒竹码头、潭村码头、白蛇漩渡头等重要水陆交通交汇点,更促成陈村从明清到民国时代珠三角贸易中心地位的形成与确立。散布各处的南冲渡头、仙涌弼教渡头、九尾沙渡头、二龙渡头、大都渡头、舟渡头、陈村渡头、太和勒竹渡头、勒竹海口渡头等,也在不同层面上共同推进着这个水乡贸易枢纽的发展与完善。日军侵华期间,陈村船民几百年宁静繁忙的生活被战火中断,他们为求生计,四处漂泊,一日三惊,朝不保夕,也折射出战争对一个地区毁灭性的打击。
    陆上交通
    当年的陈村,没有公路,只有如蛇行蚯爬般的弯曲小道,但人行道却多由石块铺就,大街之间连接完美,雅洁修整,不见杂草。 1932年4月,由三洪奇至陈村碧江长堤公路建成,长15公里,宽约6米。有鸿生汽车公司往来大良陈村,途径林头、三洪奇、伦教。同年6月,新圩马路建成,有东洋车载客出入,令古老的乡村注入澎湃的现代文明,迅速提升了陈村的经济发展与信息流量。当时路上交通大多是步行肩挑,人们默默地行走在大小道路上,为生活与理想而奔走,而坐轿往来者,大多为权贵商贾,直到建国后才渐渐出现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,才渐渐替代千年不变的古老格局。
桥梁

    “野老秋村行买酒,清溪红树望扶栏”。作为村民过往交流,水陆交通互通有无的重要连接点,横跨两岸的桥梁也成为陈村这个水乡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。当时陈村桥梁众多,如登洲的免涉桥、白云桥,龙津的通津万沼桥。清代,陈村建垂虹桥,这座石拱桥,长30米,为陈村拱桥长度之冠。垂虹桥质朴简洁,如垂虹跨水,飞架两岸,至今仍存,人们现在称之为“大桥头”。此外,还有酿泉桥、步云、三捷、五捷、万福、文明、梯云、登龙、锦澜等,“桥头为社社前榕,桥下蓼根闻碧淙。村晚过桥人买酒,酒缸花影落芙蓉”。桥梁,不仅成为人们安居设社,朝耕夕息的心里圣地与必经之路,更是村民往来交往,贸易融通,从家门走向市场,从乡村走向世界的重要出发点。

 

 
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