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沿革
来源:陈村人民政府      作者:陈村人民政府       发布日期:2017-05-22
分享至:
    千百年来,陈村这片土地经历着天灾兵燹,沧海横流,更经历着行政体制的变更与经济格局的蜕变。然而,一切都虽似变得面目全非,但当代人不经意的蓦然回首中,却能惊讶地发现,即使是村头寻常百姓,他们内在的精神特质却仍坚定地存留灵魂深处,并与古老的传统和文化冥然契合。还有看似平常的村巷名字,发黄变脆的族谱,风雨飘摇的祠堂,缓缓流淌的溪流,其实都默默承载着古老的遗风与不灭的精神血脉。从那简朴古雅的文字中,人们仍能清晰追溯并激活似乎早已湮灭的历史。即使山移地迁,那附生于精神和血液的记忆和传统,仍能顽强地折射出古老精神的光芒,这,确让人感叹与着迷,更叫人不得不对无法触摸但无处不在的历史与文化产生由衷的敬畏。
    行政区域变迁
    明清时代,陈村地属龙津堡、甘溪堡、登州堡、龙头堡。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)和民国三十六年(1947)分属第三区和第四区。新中国成立后,属陈村区和仙涌区。1958年称陈村乡和仙涌乡。1958年成立陈村人民公社。此后不断调整,直到1987年正式成立陈村镇。
地名释义
    陈村镇得名于东汉时代一位陈姓太尉,他去世后人们在村头建陈太尉祠,于是此处得名为“陈村”。陈村镇下辖十五个村,现略作介绍。
    勒竹:此处因当围涌夹着沙滩,形似竹笋,两河横贯中间状若竹节,故名。清代历史学家仇巨川故乡。
    赤花:此处人们生活已有千年历史。因河涌交错,两岸红棉竞放。纷纷花海落在附近村落,人们就称此处为“赤花村”。 黎简曾有“清湾田气阴   芃芃”和“五里花阴一篙疾”来形容当时水田满目,花阴凉人的景致。
    锦龙:此处本属赤花,因居民大多接近锦龙大街,故名。
    南涌:此处为陈村东部以南,且有一涌,故名“南涌”。
    合成:此处在合成围上,故取名“合成”。
    永兴:此处农民大多耕种在永兴围上,人们取“永远兴隆”之意,故名。
    弼教:此处唐朝末年已有居民。唐天复年间(901—904年),有木像从江上漂流至此地停留,村民把它恭敬安置。因当地称河为“滘”,故称“佛滘”。清雍正(1723—1735年),佛滘与邻村争地打官司,写状时有意将佛滘写成“弼教”,自此易名。这是世称“诗、书、画”三绝的清代书画家黎简(二樵)的故乡。黎二樵在《题赠温誉斯画诗》的跋言中也说:佛教今改名弼教,村父子不脱乡语,题诗处处记着。因此诗开头就有:佛教花村仙洞里,万树虬松照溪水。此也可佐证这一说法。
    石洲:此处西汉已开村,因当地的西淋岗上远望村内的大雾岗,恍似石舟一艘,故名“石洲”。
    仙涌:此处开村于唐末。因吕姓族人长居此地,并设花园。相传吕洞宾曾游花园边河涌,吕家为纪念“吕祖”,遂把此处命为仙涌。
庄头:此村南宋时已有人生活。后有吴姓人家在村北设庄,村人称此处为庄之
头,故名“庄头”。
    二龙:此处本名“现龙”。当时有两长沙地,状若双龙显现,故名“现龙沙”。后因北滘马村也称“现龙”,为避免混淆,顺德县改陈村公社的“现龙”为“二龙”乡。
    绀村:此处宋朝已开村,因其中甘姓人家多有官衔,故名“甘村”。后其它姓氏增多,梁姓最大,且金榜题名者不少,于是他们认为甘姓无法代表全村,遂把“甘”字加上绞糸旁,改名“绀村”。
    大都:此处在唐末已有人定居。原有状似大刀的沙洲,称为“大刀沙”。明景泰元年(1450年),村乡注册时取谐音“都”字,改名为“大都”。1974年,村民在清理村中河涌时却意外发掘出一把铁铸大刀,村民深以为奇,目之为镇村宝物,大刀也成为“大都”村名的另一个参考来源。
潭村:此处有一水潭,深不可测,故名。是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太平军首领何禄故乡。
登洲:此村建于宋朝,原称“鮀洲”,后因撰写《训蒙三字经》的学者区适子自号“登洲先生”,遂村以人名,沿用至今。
友情链接